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三维锻造・产教共融・智赋地方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承志创新班”赋能泉州数字产业的育人实践

作者: 高晶 发布时间: 2025-07-21 浏览次数:

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支柱、地方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突破传统育人模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扎根地方的“即战型”数字人才,成为当前产教融合领域的核心命题。作为福建数字经济的重镇,泉州拥有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政务云平台防护、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工业控制系统防护、供应链数据安全管理等诸多领域,对兼具场景适配能力与实战经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尤为迫切。

立足于此,依托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学院和永利yl23411官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承志创新班”紧扣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泉州数字产业发展需求,以“解决产业真问题、锤炼实战真能力、厚植地方真文化”为导向,打破“高校闭门育人、企业被动纳才”的隔阂,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作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的枢纽作用,构建起“由产业学院深度驱动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技术创新与地方发展共振”的协同机制。该创新班以“真场景浸润、真项目淬炼、真需求牵引”为核心,紧密依托产业学院的优质资源与认证体系,形成“技术实战+产业研学+文化根脉”三维培养模式,通过产业学院引领下的校企深度协同、全链条能力锻造及文化与技术融合赋能,打造出“育人为本、产业为基、地方为要”的产教融合新范式,成为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地方产业的生动实践典范。

一、创新实践:构建“三维一体”育人体系与全链条协同机制

“承志创新班”以“锻造数字硬核能力、透视产业发展逻辑、厚植地方文化根脉”为核心,通过三大维度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育人实践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地方发展的精准对接。

(一)技术实战维度:“真项目驱动”锤炼核心能力

创新班摒弃“模拟训练”和“旁观实习”的传统模式,推动学生深度嵌入企业核心业务场景,在真实项目中锤炼“即战型”技术能力。

  • 顶岗攻坚,直面产业真挑战:经严格遴选的40名学生,分赴福建省科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泉州本土企业,承担核心业务任务。在福建省科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学生独立完成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防火墙切换、策略迁移等任务,并参与泉州市“护网行动”安全值守,保障关键基础设施“零中断”运行;在泉州市数字云谷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围绕政务云安全建设核心需求,参与编写涵盖技术路线、实施计划及项目预算的可落地方案,为本地政务云产业升级提供直接智能支持。

  • 场景适配,培育产业即战力:在福建省华大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学生深度投身智慧交通(晋江电警违停球抢修)、物联网升级(南安远程抄表优化)、数字园区(华大泉州校区、海峡雕艺园)、数据治理(公交站台数据更新)及安全防护(攻防演练保障)等四大核心场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学生所言:“从课本上的协议理论到真实的网络排障,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我真正理解了技术的产业价值。”

  • 闭环训练,提升全链路能力:在泉州市国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新设计“开发-攻防-交付”的闭环实训模式,引入AI辅助编写Python渗透工具,模拟企业级安全值守全流程开展攻防实战。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完成从代码开发、漏洞挖掘到攻防对抗的全链路训练,为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显著强化了工程化思维与就业竞争力。

(二)产业研学维度:“跨域融合”拓展产业视野

创新班突破“单一技术学习”局限,通过多领域、深场景的产业研学,引导学生透视产业前沿与地方需求的内在关联,构建“技术-产业”联动认知。

  • 名企深访,触摸技术前沿:组织学生走进南威软件,实地领略前沿防护算法与网络监测系统的应用场景;探访泉州大数据集团,通过交发集团应急智慧调度系统感知城市数据治理逻辑,并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发安全”展开深度攻防对话,理解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落地路径。

  • 跨界联动,链接产业需求:在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南安)石材产教融合基地,学生观摩石材高端加工、环保循环利用技术及数字创意设计,跨界思考信息安全技术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方案。这种“网络安全+传统产业”的研学模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技术价值不仅在于“安全防护”,更在于“赋能产业升级”。

  • 校企协同,明晰发展路径:研学过程中,企业高管与技术骨干全程参与,系统解读行业标准(如等保要求)、分享实战经验(如政务云安全部署),帮助学生提前精准把握“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倒逼学习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构建“学用结合”的成长坐标系

(三)文化根脉维度:“科技+文化”培育融合创新

创新班以泉州“海丝起点”文化底蕴为依托,推动技术能力与文化认知的协同提升,引导学生在文化感知中思考技术的人文价值与地方服务意义。

  • 非遗研学,探索技术赋能路径:组织学生探访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亲身体验福船建造技艺,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引导学生从数字产业的视角思考非遗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学生探索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数字化存档实现非遗高精度记录的创新方案,让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 在地融合,锚定地方发展坐标:结合泉州数字产业特点,将“海丝文化”和“侨乡特色”融入项目实践,让学生感受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在海峡雕艺园等数字园区运维实践中,学生兼顾文化展示需求与网络安全保障,实现“文化传播”与“技术防护”的双重目标,强化“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深刻理解数字人才的地方使命。

               

二、创新亮点:产教融合深度突破与育人模式系统革新

(一)构建“三维联动”培养体系,实现人才能力的立体锻造

创新班突破传统技术技能单一培养模式,首创“技术实战+产业研学+文化根脉”的三维融合路径。通过真实项目淬炼技术硬实力,通过跨域研学拓展产业视野,通过文化浸润培育地方服务意识,形成“技术-产业-文化”相互赋能的育人闭环,培养既懂技术又扎根地方的复合型数字人才。

(二)创新“真场景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从协同走向共融

创新班以“真项目、真需求、真责任”为核心,让学生深度嵌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而非传统实习的“辅助性参与”。企业将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高校将课程内容融入项目实践,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闭环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三)打造“在地化服务”生态,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班立足泉州数字产业实际需求,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升级紧密绑定。通过研学厘清产业痛点,通过实战攻克实际难题,通过文化浸润增强服务黏性,保障人才“留得住、用得上、能创新”,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实施成效:人才提质与产业赋能的双向共赢

“承志创新班”践行“三维培养模式”,构筑“学生成长-企业增效-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助力产教融合持续深化。

(一)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到“即战型人才”的蜕变

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技术能力与工程素养显著提升。学生独立完成防火墙切换、政务云安全方案编写、智慧交通运维等核心任务,其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这种“干中学”模式使学生岗位适配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企业可直接调用的“即战型”技术力量。

(二)企业:从“被动用人”到“主动育人”的协同升级

合作企业通过深度参与育人过程,既解决了实际技术难题,又储备了优质人才。福建省科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借助学生团队完成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升级,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节省了人力成本;泉州市数字云谷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学生方案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优化政务云安全防护体系。企业由“人才需求方”转变为“育人参与方”,形成“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

(三)地方:从“人才短缺”到“智力集聚”的生态构建

创新班精准对接泉州数字产业需求,为地方发展注入“人才智核”。学生服务于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政务云升级、智慧民生服务等核心领域,保障产业集群安全发展。这种“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泉州数字人才短缺,构建高校智力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地方发展生态,成为泉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四、结语

作为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与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学院始终秉持“以产兴教、以教强产”的核心宗旨,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此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承志创新班”的育人实践,正是产业学院践行这一使命的关键载体与生动注脚。

该实践围绕“三维锻造产教共融智赋地方”的核心理念,依托产业学院搭建的政产学研用高水平协同平台,成功构建了“技术实战铸硬核、产业研学拓视野、文化根脉强认同”的三维育人闭环。这一创新模式深刻诠释了数字时代产教融合的核心逻辑:人才培养既要筑牢技术能力的坚实根基,更要紧密契合产业升级的刚性需求和锚定地方发展的实践方向,实现“学”与“用”的无缝衔接。

通过“真项目淬炼真能力、深研学链接真需求、厚文化培育真认同”的实践路径,网络与信息安全“承志创新班”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及泉州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振。该模式不仅生动回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教育命题,更依托产业学院高效协同平台,为高校扎根地方沃土、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示范性、可复制且具推广价值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有力探索了精准培育适配未来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的有效范式与宝贵经验。

编辑:高晶

初审:蔡奕侨

终审:田晖